山东滨州探索文遗底蕴实施“非遗+N”模式

    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1-09 11:39
      • 作者:www.yfxzm.com

      记者12月11日从山东省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,近年来,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,以保护、传承、利用为主线,探索实施“非遗+N”模式,全力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基因,夯实产业基础。

      过去几年,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探索“非遗+扶贫”,助力群众致富增收。主动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家战略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,通过保护传承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,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,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。无棣县水湾镇借助市级非遗项目苇帘制作技艺,优先把贫困人口纳入传承人群,组织非遗传承人对困难群众进行专业培训,传授传统手工技艺,目前,从业人员2.3万人,苇帘产品出口日、韩等国家,占世界市场份额的近70%,年创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,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,水湾镇成为全国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。无棣县水湾镇、博兴县锦秋街道、沾化区黄升镇先后依托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发展乡村非遗文化产业,先后被评为山东省“非遗助力脱贫、推动乡村振兴”典型乡镇。

     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借助“非遗+互联网”,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。信息技术时代,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网络,网络是消费者接触非遗、了解非遗、消费非遗的最快捷的平台。博兴县依托草柳编、老粗布项目,建立电商产业园,按照“精准扶贫”政策要求,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对接传统草柳编产业,采用“培训班+基地+电子商务”的运行模式,年在线销售额达5亿元,先后带动周边200多人致富,湾头村、顾家村成为全国最早的淘宝村。

      同时,借鉴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理念,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非遗与旅游相互赋能。非遗产品能否进入市场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后一环。坚持宜融则融,能融尽融,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探索将非遗与旅游市场相结合,发挥旅游的平台效应和拉动作用。在魏集古村落、杜受田故居、麻大湖景区、无棣古城等A级景区开设非遗一条街,把滨州锅子饼、杜桥豆腐皮、滨州民间剪纸、惠民泥塑、布老虎等制作成精美的旅游商品,通过景区平台对外销售,拉动了非遗消费,扩大了非遗产品影响力。

      相关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