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实版的《我不是药神》事迹之“药神”王振义

    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2-22 10:19
      • 作者:www.yfxzm.com

      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上映后,许多观众都对剧中白血病人的遭遇同情痛心,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,又要为高昂的药价焦虑奔走。

      电影中每盒两万多元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神药刷爆网络,价格昂贵就昂贵在它的专利权。而国内另一种白血病的特效药仅售13元,王振义以几乎无偿的方式将研发成果应用于医药市场,且没有申请专利。

      他击败了最凶险的白血病,他才是真正的“药神”,他用10元钱30颗的药成为“白血病杀手”。

 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一种,很多病人往往抢救几小时后就死亡了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,全世界范围内也无有效治疗手段。因此,这种疾病不仅沉重打击了病人的家庭,也让医生们倍感压力。

      七十年代,王振义带领研究生经过8年的试验、不断筛选,发现维生素A的氧化物,全反式维甲酸,可以在体外实验中使APL的早幼粒细胞分化,发育成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。但ATRA有一定的副作用,而且作为从未在国际上报道过的全新治疗方式,其临床应用会承受很大的压力。面对阻力,王振义在大量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,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
      1986年的上海儿童医院里,一个5岁的小女孩病怏怏地躺在病床上,她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,当时小女孩出血严重,身体十分虚弱,几乎所有医生都对她不抱有存活希望。

      在濒临绝望之际,王振义提出姑且用尚未在临床上试验过的ATRA,尝试让孩子口服治疗。

      当时舆论声音迅速席卷而来,一款没有经过试验的药物轻易用在癌症病人身上,其风险可想而知,但他知道不用药的话,小女孩一定活不下来,用药还可能有一线生机。

      这名小病人接受了全新的治疗方案,之后,小女孩体内的癌细胞开始发生变化,服药一个月后它的病情完全缓解了。

      ATRA在临床上的应用首次获得成功,这一成果让他们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,有了更充分的信心,这种可怕的白血病也逐渐揭开它的恐怖面纱,在首批治疗的病患群体里,治愈率就达到了95%以上。

      然而在药物普及一段时间后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王振义发现患者服用药物后几个月,耐药性问题显现了出来,使用药物治愈的大部分患者,在6个月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,而再次施用ATRA后,他们大多已经无法对药物作出反应。

      后来,他发现了张亭栋教授研究的亚砷酸注射液,亚砷酸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,也就是俗称的砒霜(ATO),他们将ATRA与ATO联合使用制成口服药物治疗,结果令他们欣喜若狂。

      这种治疗机制在当时是全球首创性的研究,但是王振义等人并没有对此项药品申请专利,王振义的仁义之举,如今仅13元就能买上一盒,患者连服6盒就可以有效缓解病情。

      如今 94岁的他依旧在关心着研究工作,依旧带着很多学生,他对医学教育高度重视,培养学生诊断,给病人带去福音。

      电影里的“药神”固然感人,但大爱无疆的王振义更值得尊敬。

      相关推荐: